李四光特别注重野外实践。他说:“野
外调查是研究地质之张本。”所以,不论是
带学生实习,还是野外专门考察;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,还是在养病期间,一
个山头、一条沟谷、一堆石子、一排裂缝,
他都从不放过。他不断地实践,不断地积累
资料,不断地思考和研究问题,从现象深入
到本质、从结果追索到原因、从局部扩大到
全局,在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中不断提出创
造性的见解。
1921 年,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,
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四光开始倾心于古生物
“䗴科”化石的研究。“䗴”是一种微体古
生物,中间大,两头尖,形似纺纱用的纺锤。
我国民间习惯称纺锤为“筳”,李四光以此
为据,在“筳”旁加个“虫”字,给这种微
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“䗴”。采标本、磨薄片、
镜下观察、详细记录……1923 年 1 月,在中
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,李四光宣读了他
的研究论文《䗴蜗鉴定法》,立即引起国际
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。这篇研究论文创立了
世界古生物界一直沿用至今的䗴科鉴定的 10
条标准,既有定性概念,也有定量要求,极
大地提高了化石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。
1928 年,李四光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合影(左起:裴文中、李春昱、朱森、李四光、黄汲清、赤獭川安彦、杨曾威)
李四光运用这些标准,鉴定了大量䗴科
化石。1927 年,他的第一部科学专著《中国
北部之䗴科》问世。在这部学术专著中,他
根据不同种属的“䗴科”化石,进行了科学
论证,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多年争
执不下的石炭纪—二叠纪地层划分问题,而
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,也产生了重要
的影响。为表彰李四光的突出贡献,1929 年,
中国地质学会授予他葛利普金质奖章。
1949 年,李四光(后左)与夫人许淑彬(后右)、女儿李林(前左)、女婿邹承鲁(前右)在英国剑桥大学合影